一把柳叶刀解“头”等难题 一片医者心护“生命禁区” ——刘志红

首页    党群之窗    时代先锋    一把柳叶刀解“头”等难题 一片医者心护“生命禁区” ——刘志红

人物名片:

刘志红,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中共党员,连续多年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2019年第二个中国医师节,被评为武穴市最美医生,2020年,他主持的科研课题《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荣获国家卫健委一等奖,2021年被评为武穴市十佳科技工作者。

 

作为一名“80后”的“科室领头羊”,刘志红技术精湛、基础扎实、胆大心细,始终保持“拼搏”的心态,“奔跑”的姿态,凭着一股干劲、闯劲、钻劲,在人体最复杂、最神秘的“生命禁区”——大脑里“动刀”,面对危重抢救临危不惧、处事不惊,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书写一位普通医生护佑患者生命健康的逐梦篇章。

 

“坚持每天从三次查房开始”

 

2004年武汉大学毕业,进入武穴市第一人民医院以来,刘志红每天坚持早中晚查房三次,二十年如一日,科室有多少患者,每位患者有什么特点,他们检查结果怎么样,病情有什么变化,他都如数家珍。

 

神经外科病区22床患者王某,刚做完颅内肿瘤切除手术,现在恢复的还不错。“刘主任每天总是过来转转,问我情况怎么样,看到他经常关注我的病情,我心里非常踏实。”

 

 

“多查几次房,虽然是件小事,但是一个关爱的眼神、一次倾心的聆听、一回轻柔的触诊、一两句简单的嘱咐,都能为患者提供无形的力量!”作为科室主任,刘志红时常要求身边的医生,多查房,多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找准症结,“对症下药”。

 

“他的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

 

“不管是病历书写,还是日常诊疗行为,只要一点没做到位,他就会要求你重新做,对事不对人。”科室高年资医师舒南北说,“他的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

 

像往常一样,刘志红来到重症医学科(ICU)病房。因为有几个病人刚做完脑部手术,送到ICU病房观察治疗。“这根导管放置的位置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就在这个位置合适,你们日常护理的时候要细心点。”刘志红叮嘱旁边的护士。

 

“还有这几处……”针对每个脑外伤病人,刘志红亲自给每位护理人员认真讲解护理过程中的细节,要求大家不能有一丝马虎。

 

今年5月,一位病人在梅川镇检查疑似患有脑动脉瘤,转到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时候,正值中午,患者家属都去吃饭了,刘志红亲自推着患者进行CTA检查,发现患者存在烟雾病,两个动脉瘤,瞳孔已经开始散大。他立刻通知管床医生,“情况危急,必须马上手术”,患者家属强烈要求“我们现在去武汉治疗!”

 

“不行,没时间了!”在刘志红的“坚持”下,患者被推进了手术室,立刻进行开颅清血,两个动脉瘤顺利清除,患者家属至今还时常过来感谢。

 

正是他认真的态度,专业的精神,刘志红不仅被同行们交口称赞,更收获了一群忠实的“粉丝”。

 

10月初,一位89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患有慢性硬膜下血肿,年龄大,心肺功能较差,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不少医生劝告他去武汉大医院诊治,但患者家属专门找到刘志红,请他做手术,手术很成功,最终患者逐渐康复。“神经外科的刘主任,我们相信他!”

 

“患者早日康复就是最好的灵丹妙药!”

 

在神经外科,急、危、重症患者居多、手术时间长、手术风险大、工作强度大。不像其他外科手术,可以预约,“半夜三四点起来,做急诊手术,是家常便饭!”有时候,半夜刚躺下准备休息,急诊来电话,就必须马上返回手术台前。神经外科全年400多台手术,90%以上是急诊,刘志红常年以科室为家,一个人扛下了一半以上的危急重症手术。

 

去年3月15日凌晨,刚连续完成两台急诊手术,刘志红骑着电动车回家,因过于疲惫不慎摔倒,头面部多处长达5-6cm伤口,左额部硬膜外血肿,额骨、鼻骨、上颌骨多发骨折,四颗牙齿断裂缺失,经过多位医师近2小时的努力才完成伤口缝合。住院期间,他忍住伤痛,时刻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询问危重患者情况,对科室急诊、重大手术隔空指导。

 

“3床需要补充电解质!”“11床要复查CT!”“35床继续打尿激酶!”

 

“主任,你身为医生不听‘医嘱’,不好好休息,怎么能快点好起来呢?”大家在旁边不停提醒,他也半开玩笑,“患者早日康复就是我最好的灵丹妙药!”

 

伤后一周,他立刻出院,出院后,刘志红仿佛按了加速键,更加争分夺秒,马不停蹄带领医生们查房、手术……

 

 “攻克颅腔 镜下操作游刃有余”

 

大脑和脊髓,方寸之地,生死攸关,异常精细的血管神经网络及神秘复杂的功能地带让人望而生畏,但刘志红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高超的手术技能,一片小小的柳叶刀,被他拿捏得“出神入化”。

 

一天下午18:30,一辆急促的救护车呼啸着驶入医院急救中心。“请神经外科急会诊!”

 

正在夜间查房的刘志红,立刻赶到急诊科,经检查发现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颞叶脑内血肿,患者右侧大脑中M1段巨大动脉瘤,动脉瘤大小超过1cm,此时患者右侧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随时可能心跳骤停。

 

“情况很危急,必须立刻手术!”刘志红与家属一起推着患者,冲进手术室。理发备皮,同时指挥备血,准备自体回输,一切有条不紊。“患者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刘志红精准确定开颅位置,迅速切开头皮,用颅骨钻及铣刀打开颅骨,清除部分血肿减压,架设显微镜。

 

 

“不好,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血液喷涌而出,千钧一发之际,刘志红临危不惧,迅速拿出吸引器吸引出血点,暴露出载瘤动脉,精准分离动脉瘤及瘤颈,用动脉瘤夹充分夹闭瘤颈,又要保证载瘤动脉通畅,整套操作如行云流水。直至凌晨2时左右,患者双侧瞳孔恢复,生命体征平稳,刘志红才放心地走出手术室。

 

很少有人知道,这看似寻常的手术有多凶险。为了练就好这毫厘之间的“功夫”,刘志红自费购置一台显微镜,每天都要挤时间在显微镜下练习“报纸上刻字”。在他看来,这是神经外科手术医生必须坚持的事情,因为“几天不练就会手生”。

 


 

打造黄冈神经外科领域的“第一梯队”

 

在很早以前,神经外科疾病,治疗周期长,致死致残率高,面对动脉瘤患者,还处于“束手无策”的状态,只能用药物保守治疗,或者直接转到武汉上级医院诊治。

 

“对于一名医生来说,只有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才能最大程度减轻患者和家属痛苦。”二十年来,他始终坚持不懈学习,苦练基本功,先后前往武汉同济医院、协和医院、北京宣武医院等多处进修学习,同时带领全科开拓进取、精益求精,逐步开展脑血管疾病,脊柱脊髓,颅脑外伤,高血压脑出血及颅脑肿瘤等5个亚专业,常规独立开展脑血管造影术、显微动脉瘤夹闭术、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脊椎脊髓病变手术、颅内病损切除术等多项高难度技术,获国家专利2项,发表论文10余篇,2015年获得黄冈市优秀科技论文奖,2016年获湖北省优秀科技论文奖,2020年,他主持的科研课题《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荣获国家卫健委一等奖。

 

由浅入深,由简入难,一次又一次突破手术“禁区”,年轻的医生们在刘志红的指导下,快速成长。从最初的基础疾病诊治,到如今的疑难重症的攻克,刘志红带领神经外科团队以“弯道超车”的方式,迅速成长为黄冈市区域内神经外科领域的“第一梯队”。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业务量普遍下降,但神经外科的工作总量却逆势上扬,长期遥遥领先。在2021年度黄冈市级临床重点专科评审中,武穴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以黄冈市县级医院第一名的成绩高分通过重点专科评审。

 

“不忘从医初心 甘当患者的暖心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刘志红,始终不忘自己当年的从医誓言,永远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我们开展更多的治疗技术,就是为了父老乡亲不用到武汉,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刘志红介绍,开展新技术的同时,更要兼顾让患者“少花钱”。“保证疗效的前提下,耗材能用便宜的绝不用贵的,能做小手术的绝不做大手术。”

 

为了帮患者节省费用,他也动过“歪”心思。去年有位李师傅在神经外科住院,经过几次沟通,刘志红了解患者家里种了很多橘子,还没卖出去,他灵机一动,“李师傅,你家橘子怎么卖,我买点尝尝。”“今年不值钱,不好卖呀!”

 

虽然李师傅坚决不肯收钱,但刘志红还是将20斤橘子钱塞回他的手里。在刘志红“悄悄”的发动下,神经外科所有医护人员每人买了20斤橘子,不仅为李师傅家的橘子打开了销路,还为他“挣下”不少医疗费。

 

在刘志红的心里,患者永远是排第一位的,病人有所求,他定当竭尽全力,病人无所求,他也会排忧解难。身白衣飘飘,日夜奔走在生与死的晨昏线上,手执三寸薄刃,博弈于方寸之间的生命禁区,正是这种一点一滴的付出,日日夜夜的坚守,才得到患者的一致肯定和认可。逐梦惟笃行,奋进正当时,“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应该风雨兼程。”刘志红说道,在为人民服务的医路上,他会继续逐梦奔跑,奋勇前进……

浏览量:0
收藏